两个月前,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阵亡遗体交换行动如期展开优配配件助手,总体共分为五个批次,涉及的遗体数量超过6000具。在这五个批次中,乌克兰方面分别移交给俄方27具、0具、0具、0具和51具,总共78具;而俄罗斯方面则分别移交给乌方1212具、1200具、1200具、1200具和1248具/1245具,总共为6060具/6057具。由于在第五批交换中,俄方称已移交了1248具,而乌方表示实际收到1245具,产生了3具的差异,但这一差距对整体数据影响不大。
乌方收到如此大量的阵亡遗体,涉及的金额和后续的抚恤金分配问题不容小觑。仅仅是单次对阵亡者家属的抚恤金发放就高达20多亿美元,其他补贴和福利另算。由于这直接与巨额的抚恤金挂钩,乌方在认领这些遗体时显得不太情愿。最初,乌方拒绝接受交换,甚至放出消息称其中包含大量俄军阵亡者的遗体。然而,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不仅没有缓解局势,反而对乌军士气和国内民众的情绪产生了负面影响。随后,乌方改变态度,表示愿意接受所有遗体,但会对其身份进行详细甄别。
展开剩余74%乌方的态度并无不妥,因为在战场上,尤其是对于被对方打扫战场的阵亡者,遗体通常会遭受较为严重的损毁。俄方所做的只是将识别为乌军的遗体收殓后交给乌方,而具体的身份确认仍需乌方来完成。对于这些阵亡者的身份,特别是那些随身携带身份信息的遗体,可以相对容易地确定;但大部分阵亡者则需要进行DNA比对才能确认身份。
理论上,这项工作并不复杂,因为乌军应该有完整的军官兵信息数据库,所需做的就是将提取的DNA信息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再通过联系家属进行确认。然而,尽管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非常困难。从6月初开始的大规模阵亡遗体交换至今,已经近两个月时间,而乌克兰接收到的6000多具遗体中,确认的身份只有62具,占比仅约1%。这一进度不仅缓慢,而且极为低效。
对此,负责此项工作的乌方专员阿图尔·多布罗谢尔多夫也为此解释了缘由。他表示,由于军人阵亡后遗体通常会在野外放置较长时间,若俄军未能及时收殓,遗体可能会被临时掩埋,待一段时间后,俄方会重新进行搜寻,将这些遗体集中送至俄罗斯的保管转运中心。有时,一个袋子里可能会装着不同人的遗体,甚至一个人的遗体也可能分散在不同的袋子中,因此不能立即交给家属进行安葬,而是需要等到全部遗体都确认完毕,才进行二次安葬。
阿图尔专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但这只是部分解释。因为,虽然有些遗体遭到严重损毁,不能立即辨认,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遗体保存较好,甚至能明确识别身份信息。即使假设在6000多具遗体中,保存较好的、没有损毁、信息明确的遗体仅占十分之一,也应该有600具。以两个月的时间来看,至少这些较容易确认的遗体身份应当已完成确认,但现实中,只有62具遗体的身份得到了确认。
目前,按照这一进度,6000多具遗体的身份确认工作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而在此前,乌方已接收到近6000具阵亡者遗体,按照现在的进度,恐怕这些遗体的确认也还未完成。更糟糕的是,7月俄军又移交了1200多具遗体,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批遗体的确认工作也可能没有开始。
然而,除了这些困难的技术性问题,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潜在问题暴露出来。在俄乌战争中,阵亡者的大多数遗体仍然由乌方负责收殓,尤其是乌军的阵亡者,由于俄军强大的火力,许多乌军遗体损毁严重。虽然这些阵亡者的遗体数量远多于俄军移交的遗体,但乌方是否能像俄方一样,解释这些遗体因为损毁严重且无法确认身份而暂时无法确定,也许才是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一猜测极有可能成为事实,解释了为什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所公布的乌军阵亡人数远低于实际数字。由于大量阵亡者的身份仍未确定,只有在后续的工作完成后,才会对外公布真实的数字。然而,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身份确认工作进展缓慢,这意味着乌方的确需要等待更长时间才能进行全面的甄别。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